上海海事大学举办中荷合作办学项目取得成效

2011-09-13

开创国际化办学之路
-----上海海事大学举办中荷合作办学项目取得成效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海事大学与荷兰泽兰德大学共同建立了国际合作本科教育项目。2007年,项目纳入高考招生计划, “机械电子工程(中荷)”和“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中荷)”两个中荷合作办学专业在全国招生。

中荷合作办学项目依托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于2007年9月正式启动新生教学工作。中荷合作项目启动以来,物流工程学院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荷兰泽兰德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从教育、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努力探索中外合作教育新模式,为合理引进、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管理经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加速我校国际化办学进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1年,中荷合作专业首届129名毕业生中,第四学年在荷兰学习的2007级学生有53名。在中荷合作专业所有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的有23名(在欧美国家读研究生的有20名),延长学制的有5名,其余101名均已就业。其中,25名在荷兰工作,在上海就业的为50名,在浙江、福建、北京、安徽就业的为21名。

今年8月,中荷合作专业2008级52名学生通过选拔,顺利抵达荷兰,开始留学生活。

日前,记者采访了物流工程学院现任院长郑苏教授和前任院长宓为建教授,就中荷合作项目的设立背景、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培养特色、毕业生走向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了解。

项目背景:合作双方的实力与特色

上海海事大学是一所以航运技术、航运经济与管理为特色的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文学、理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校园占地2000亩,校舍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拥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本科生占80%,拥有各类在校研究生23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近1000人,其中教授129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有62人。学生大学英语考试合格率远高于全国高校平均合格率,全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

学校下属的物流工程学院拥有实力雄厚的机械工程系、电气自动化系、机械实验中心、电气自动化实验中心、机械工程设计研究所、电力传动与控制研究所和港口集装箱技术发展研究所等。同时拥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点、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除整体实力外,物流工程学院扎实的相关专业基础为合作办学项目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中荷合作专业中,机械电子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机械、电子、控制等学科。与机械电子工程(中荷)专业相近的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港口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等。其中港口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上海市重点学科,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属上海市高校教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与中荷合作专业中的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中荷)专业相近的专业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等。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属上海市高校教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电力传动与控制工程是校级重点学科。这些条件使我校已有的师资力量可以执行机械电子工程(中荷)和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中荷)专业的教学工作,开设以上两个专业所需的教学实验和实习基地也已具备。

合作方荷兰泽兰德大学位于荷兰西南部,地处西欧重要的工业、贸易中心,是荷兰教育部注册的国立综合性大学,连续多年位列荷兰全国学用结合型大学前十名。该校由24个本科专业和4个研究生专业组成,水资源管理、安全工程、机电工程、工程设计、商业工程等学科领域在欧洲乃至国际上享有盛誉。目前与许多荷兰高校及其他欧洲高校(如代尔夫特大学)和企业(如飞利浦)保持着长期的教学、科研合作关系,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管理结合人才而深受工业界的好评。该校与世界各地的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个专业都保持一定比例的海外留学生,并在全球开设了多个合作办学机构。

师资队伍:国际化办学的关键

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中荷合作办学成功的关键。为提升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质量,物流工程学院采取了多项措施:在教师招聘上采用公开选拔、择优录取的原则,以具有海外学历或经历的教师为主,为国际化的教学体系和双语教学打下基础;制定了具体的教师考核制度和奖罚原则,鼓励其探索教学领域的创新模式,通过海外挂职培训计划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努力与国际水平接轨。学院每年选派4至5名教师赴荷兰泽兰德大学访问学习,听取相关专业课程,深入了解对方的教学模式。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国际化程度高的师资队伍,正努力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团队。

中荷合作专业教师承担了除荷兰教师讲授的12门课之外所有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采用国外的优秀原版教材,开设了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仔细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教师不仅严谨治学,而且积极探索、改进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在与荷方教师的协作过程中,他们学习对方的教学模式,汲取了对方在教育教学方面的长处。专业教师通过总结双方教学理念、模式、方法的差异,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相互的交流和访问中,学习和吸收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教育体系,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成功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中荷合作专业开设以来,老师们围绕专业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开展了相应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努力探索中外合作教育的新模式,使中荷合作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例如,在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方面,《工程力学》课程被列为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立项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成为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制造技术基础》、《金工实习》、《电子技术》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另外还有《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检测技术与传感器》等一批课程成为我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在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方面,中荷合作专业教师已完成了5项教学改革项目,其中,“中外合作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项目成果获得了“上海海事大学2009年度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项目优秀奖”。同时,发表了8篇教学研究论文。

中荷合作专业教学团队的各成员获得了“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优秀奖”、“优秀班导师奖”、“教学竞赛奖”等各级各类奖项,今年,该教学团队还获得了“上海海事大学教育先锋号”荣誉称号。

教育模式:力争与国际接轨

中荷合作专业采用了“3+1”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学业成绩若符合荷方要求,并通过英语考试,可申请在第四年前往荷兰泽兰德大学(或者其合作者荷兰Fantys大学)完成课程及毕业设计,成绩合格者可获得上海海事大学本科学历、学位,同时获得荷兰泽兰德大学(或者其合作者荷兰Fantys大学)的结业证书。在荷兰留学的毕业生由荷兰泽兰德大学(或者其合作者荷兰Fantys大学)择优推荐到荷兰的企业(如飞利浦、鹿特丹港等)直接就业,或者推荐到荷兰或其它欧美国家的高校继续深造。

课程设置方面,结合企业需求、行业特色、学校特点,以及中荷合作的特色与优势,按照中方与荷方合作开展的教学进程,合理调整知识结构,吸收荷兰泽兰德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在保留本校特色课程的同时,2个中荷合作专业分别引入了荷方的6门特色课程和优势课程,分设在3个年级进行。根据荷方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教学性质,相应地对本校的相关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内容做了一定的调整。另外,在对上海市多所高校的机电和电气类专业进行调研,以及对有关港航企业进行人才需求咨询的基础上,严格遵循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要求,制定了机械电子工程(中荷)专业和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中荷)专业的培养方案。

合作办学的两个专业的课程不仅包括机械电子专业、电气专业的基础课,而且分别涵盖了由荷兰泽兰德大学进行授课的特色与优势课程。另外,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学院还引入了具有港航行业特色的课程,如远程监控原理及应用、港口机械测试技术、集散控制系统等。这些课程在原理讲解的基础上,结合港口和航运设备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使学生在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或电气与控制技术通用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为将来进入港航企业的相关岗位进行知识贮备。

教学模式方面,中荷双方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荷兰泽兰德大学承担12门专业特色课程和优势课程的教学任务,分一至三年级6个学期授课,即每学期有为期近一个月的荷兰外教集中授课。4年来,荷兰泽兰德大学每年委派该校12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来我校分别担任机械电子工程(中荷)和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中荷)专业优势课程的主讲教师,同时委派该校24位助教来校协助上述12位主讲教师的教学工作,进一步保证了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我校建立了中方 “助教制度”:在外教授课的同时,由我方教师以助教形式全程参与课程教学工作,从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一举措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国际化教学质量。

设立课程“反馈机制”。授课前,中荷双方教师召开预备会议,授课后,与学生进行座谈,开展问卷调查,双方办学管理层进行交流与总结。根据学生对授课效果的反馈,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手段、考核形式、课件更新、设备配置等。

强化英语教学。针对荷兰的大学招生设有雅思6.0分的最低入学标准,物流工程学院出资聘请我校外国语学院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为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开设850学时的英语辅修课程,学校为成绩合格者发放《英语专业辅修证书》。开设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平时讨论、报告、测试、演示等教学环节多采用英语交流。授课时还考虑了各类专业课程在双语教学上也须符合“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逻辑原则,在对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英语素养要求相对较低的课程中优先开展英文教学,再向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英语素养要求高的课程过渡,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接受,进而乐意接受课程内容。在授课中结合大量案例讨论,培养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科技论文写作、技术报告演示的能力,以及基本工程技能、与他人的技术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案例讨论和团队合作过程中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地接触专业英语词汇,查找和阅读专业文献,在完成技术报告中实现对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培训,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强化实践教学。除利用已有的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等设施与资源,物流工程学院还不断投入经费改善包括机械实验中心、电气实验中心、网络教室等在内的软硬件设施,,并在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施耐德电气公司、振华重工等校外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中荷合作专业所需的“工程素养实验室”目前已经建成,具有中荷合作专业特色的“机电综合设计实验室”也将于明年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这将满足荷兰泽兰德大学为该专业所开设的特色与优势课程的要求。另外,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节,比如开展实际案例讨论,前往相关企业交流考察并提交报告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上海市和学校的各类大学生竞赛。

在互派学生计划方面,目前双方已开展第四年本科生互派计划,尝试视频答辩、英文论文等考核形式。该计划正拓展到研究生层面。

经过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荷合作专业的学生培养取得了较好效果,学生的专业化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国际化视野和程度得到提高。截至第6学期(3年级第2学期),中荷合作专业2007级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超过97%,英语六级统考通过率超过56%,获得雅思6.0分以上者超过60人,达45%。学生参与全国、上海市和学校的各类大学生竞赛,有35人次获奖,其中获得全国、上海市大赛奖项的有:200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3人,第一届上海市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三等奖1人,2009年上海市大学生理财策划大赛优秀奖1人,“正保杯”ITAT 技能竞赛上海赛区优胜奖1人。

成功经验:实现目标,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中荷合作办学的总体目标是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团队精神,拥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经过4年的探索与实践,他们在“实现办学目标”、“健全运行制度”、“强化教学管理”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

在实现办学目标方面,他们构筑了对外合作教学的示范平台,每学期进行阶段性评估,力争及时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由于中荷双方的高度重视,荷兰泽兰德省长、市长、教育部官员,以及泽兰德大学校长、院长等均已来访考察合作进展。构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教学团队,引进了多名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青年博士作为专任教师,培养适应国际合作办学的师资力量。中荷合作专业融合了机械、电子、物流、信息、管理、环境和安全等学科,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课程大纲经中荷双方研究确定,兼顾了工程与管理,形成了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与分组项目相结合,注重实验环节中专用软硬件的使用和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培养。外教开设的每门课程包括2次校外企业的考察实习,同时采用网络教学模式,增加师生互动。

在健全运行制度方面,在近年来双方逐步探索和协作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的运行制度。主要包括:已初步完成实体化、专职化进程,建立了办事机构、专任教师队伍,成立了相关的系和专业;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监控整个教学过程,接受师生的反馈意见,定期提出今后的改进措施;建立了双方办学人员的互访制度,及时了解对方的教学动向,有利于增进双方的沟通。

在强化教学管理方面,结合我校的ISO9001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按相关规定建立了具有特色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建立了保证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中荷合作专业的教学已形成定期互访机制,教学质量定期接受检验;以校领导为首的“合作办学管理委员”每学期召开一次会议,指导中荷合作专业的建设工作;实行中方“助教制度”,由中荷合作专业教师以助教形式全程参与荷方授课,讨论课程大纲、教材选用、设备配置等,并及时收集授课信息,提高中荷合作专业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和水平;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专业导论”课,使其更好地了解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专业的特色、行业发展趋势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