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宓为建教授团队协同创新走出国门,勇夺新加坡新一代集装箱码头设计挑战赛金奖
2013年4月11日,新加坡交通部长吕德耀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宣布,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新加坡国立大学赢得新加坡国际海事奖(Singapore International Maritime Awards)新一代集装箱码头设计挑战赛(Next Generation Container Port Challenge)金奖,共享100万美元奖金。新加坡当地电视台现场直播颁奖典礼,新加坡《联合早报》《经济时报》《海峡时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
“新一代集装箱码头设计挑战赛”,由新加坡国家海事与港口管理局及新加坡海事研究中心联合举办,面向全球发布,旨在为未来10年新一代集装箱码头建设征集优秀设计方案。参赛队伍需要在长2.5公里、宽1公里的土地上规划设计一个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先进集装箱码头,使该码头能够实现年吞吐量2000万TEU(其中80%为国际中转),船舶准点靠泊率达到90%以上。大赛吸引了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56支队伍参赛。除获得100万美元的冠军队伍外,另有六支队伍的设计获得表彰,并分别得到10万美元的奖金。
一、协同创新 走出国门
上海海事大学宓为建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上海振华重工集团组团参赛。该团队提出的方案名为“SINGAPort”,英文全称“Sustainable Integrated Next Generation Advanced Port”。该方案打破了传统“平面码头”的模式,提出了双层立体自动化码头的模式,并配以高效的三小车岸桥,成功达到挑战赛提出的高规格目标,同时实现很高的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且充分突出了低成本和低碳特点,最终力压群雄夺得本赛事金奖。新加坡将在今后新建码头时参考吸收该设计方案的理念和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也将在国内外的自动化码头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次参赛夺冠成功,最主要的是依靠合作三方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上海海事大学在码头先进技术应用发展方面长期积累的研究成果、振华重工在港口设备研究制造方面的突出优势、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国际海事物流方面的研究积累,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最终赢得赛事金奖。
二、凝练特色 厚积薄发
长期以来,上海海事大学以“物流工程与管理”为核心的学科专业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传统优势。学校开设的物流专业体系较为完整,涵盖了物流经济、管理、信息、装备等方面,整体上处于国内一流水平。2006年以来,上海海事大学一直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上海市“0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的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与管理学科专业对促进上海服务经济尤其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拥有特色优势,能够发挥独到的作用。
依托上海海事大学在物流领域尤其是港口物流方向的优势,宓为建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基于团队成员共同的研究兴趣与目标,抓住港口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在人工智能、自主装卸控制、装卸机器视觉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港口未来发展和综合布局、自动装卸作业与生产组织、节能环保与绿色港口、信息与集疏运一体化系统等方面。近年来完成的“基于云计算的无水港集疏运一体化信息平台示范工程”“集装箱船舶全自动智能配载系统”“散货船舶智能化自动装船系统”等科研项目得到推广应用,受到业界高度评价。
产学研三方发挥各自优势,紧密结合,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让科学理论与社会生产实践在各方共同的探索下碰撞、摩擦,撞击出许多灵感源泉与创新火花。多年来,该团队在与上海振华重工、上海港、天津港及招商国际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中取得众多成果,积累大量经验,并在此次新一代集装箱码头设计挑战赛中得到体现和深化。
三、把握潮流 力争上游
随着集装箱码头整体装备设计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完善,目前国内外正掀起一波ACT(Automated Container Terminal,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的建设热潮。国外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ACT超过20个,国内上海港、天津港、大连港、厦门港、广州港正在筹备建设ACT。港口码头等物流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既是该领域未来的三大基本发展方向,又是其创新发展、转型驱动的主要技术支撑。该团队表示,将在牢牢把握研究领域基本方向的同时,通过与上海振华重工、上海港、天津港以及招商国际等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力争通过3到5年的进一步聚焦建设,使上海海事大学在新一代码头发展研究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该领域世界知名的研究基地。